『如果章节错误,点此举报』刘佩专门挑这个时候动手,就是算准了朝廷没有余力来对付他。在情报局确定崇祯皇帝没有对付他的计划后,刘佩就安心按照在自己的计划行事。
至于朝廷的圣旨刘佩看过之后就扔了,就当没这回事儿!而各地官员士绅们向朝廷求救的文书也如同石沉大海一般没得动静!见到这份情况,他们也明白了事情的严重性,终于安静下来,想着如何讨好刘佩,好保住家业的性命!
就这样。北方的河北省刘佩拿下了大名府和广平府,要不是刘佩考虑到不可以过度刺激朝廷,他连顺德府和河间府都一起拿下了!
至于河南刘佩得到了全部的归德府和汝宁府,还有半个开封府。而江苏得到了全部的淮安府和徐州府,以及半个凤阳府。至此,刘佩掌控的地盘凭空扩大了一倍!
这些地盘一路到刘佩手里,他所作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将新招募来的士兵尽数派出去剿匪。
这些地方只有部分地区没有什么变化,而有的地方不是被清军祸害过,就是被义军劫掠过。地方上早已经混乱不堪,只有各个县城周边还有些人间的样子。其他地方可以说是千里无人烟,百里无鸡鸣。剩下的除了盗匪就是盗匪了。
可是这些地方的盗匪倒也规矩。铁了心当盗匪的听到风声之后,就一溜烟的跑远了,或者干脆去投了李自成。剩下那些被迫落草为寇的盗匪整也是日吃不饱,所以大军开到山下就一个个乖乖的下山投降了!倒是弄的那些新兵们一个个不上不下的十分不高兴!
士兵派出去剿匪之后,刘佩派来的文官们也发挥了作用。他们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清理冤狱,打击豪强!
不过刘佩极力约束手下不得杀戮太过,甚至每个地方只挑出一两家民愤极大的士绅杀掉算是警告众人。而并没有对其他士绅人家动手!
经过这么多年,刘佩和方德刚早已总结出一大套治理地方的经验,而且形成了各种文本发了下去。那些新上任的文官们身上血腥气还没消失,就拿着本子依样画葫芦的开始治理地方。
不过这些人的职位普遍不高,一般都是在基层。更高级一些的文官就是刘佩培养出来的人。
这十几年来,刘佩一刻没忘记培育自己的行政人员,现在终于到了开始收获的时候。而且这些人还都曾经在地方上做过副手,熟悉地方事物。如今他们自己主政一方,更是觉得自己终于有了施展的环境,一个个使出了十足的力气!
他们中还有不少本身就是大明原本的官员。他们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在原来的任上干得并不出色,可是如今到了刘佩麾下,一个个犹如如鱼得水,使出了十八般武艺。经过这些人的努力,刘佩在才能在短短的一个多月内就彻底安定了地方!
此时要说最急迫的还是真不是崇祯皇帝,而是那些类似开封之类大城里面的文武官员和藩王们。
就拿开封府来说吧,最开始的时候他们没发现什么。但是突然之间,差役来报告说,周边几个县的县令都换了人,还有大批的军队入住!现在府城的命令出了城就不好使了!
若不是刘佩答应莱州不过开封,还在还在开封城的东面保留着通道,那开封城就要成为孤城了!但是开封城还算好的,向徐州之类的城池根本就是孤城了!
最开始各级官员还以为刘佩造反了,还战战兢兢的整顿兵马上城防守!甚至有人都准备好投靠刘佩了,可是他们干等了许久刘佩却没来!
等他们发现刘佩没来进攻,周边的乡民却能照常进入城市做生意却无人阻拦,这才稍微安下心来。但是乡民可以自由出入,官府的人却不准出入,被限制在了城内!
等刘佩的安民告示贴到了城门口,这些文武官员才彻底放下心来。不过放下心后他们倒是在心里一阵阵的发苦!
你说你刘佩造反也好,直接进攻也行啊!可是这种围起来不理睬到底是要哪样啊?你好歹给我们个进身之阶啊!你只要一进攻,我们自然就是投降了!可如今这副不上不下的样子可怎么办?
等到过了没多久,就有一个消息传来,然后大家立刻茅塞顿开了!这消息就是。徐州直接开城,逼着刘佩的手下接管了徐州城!
其中缘由非常简单。当年朝廷为了拆分刘佩的兵马,却被刘佩借机将樊化龙安插到了徐州。
樊化龙有了山东的支持,可谓兵强马壮,根本不受地方辖制,反而讲地方压制的喘不过气来!但是不管怎么说,徐州的地方官和樊化龙之间也算是有了往来。
等徐州被围之后,城内的官员们一个个如同热锅上的蚂蚁,每日商议许久如何解决当下的问题,但却从来没有商议出个结果!
大家闷了半个多月之后,终于有一名师爷给徐州知府出了个主意。那樊化龙不就是驻扎在徐州吗?而且现在已经掌管了半个江苏的兵马!求到他头上去,干脆收了徐州也就是了!反正现在刘佩还没有举起反旗,好歹还挂着大明的旗号,有块遮羞布在!
徐州知府一听顿时来了精神,连夜跑到徐州城外军营,请樊化龙入城宴饮。态度极其谦卑,说是大家专门为了以前慢待樊化龙致歉而设立的宴会。
樊化龙有强兵在手,哪里在乎这些官员会不会谋害他。再说了,当年他受了当地官员不少气,有机会初期自然是要去了!
当晚众多当地官员轮番致歉,敬酒,蒋樊化龙灌了个迷迷糊糊。虽然他没有喝醉,但是也不能返回军营了,就在徐州城内休息。
然后当地官员们派人假传樊化龙的命令接手徐州城防。若是假穿其他的命令,樊化龙手下的军官们未必上当。可接收徐州分明是对大帅有利的事情,他们自然相信这是樊化龙和当地的官员达成了一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