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> 家父汉高祖,吾乃败家子 > 第327章 刀笔小吏,国之根本

我的书架

第327章 刀笔小吏,国之根本

『如果章节错误,点此举报』
  长乐宫。
刘盈安排好两位弟弟的事情,瞬间感觉轻松不少。
按照张良提出的察举制,已经有不少人被乡人推举,打算出仕做官。
只不过对于教材的编纂上,张良和蒯通、李左车二人,产生了一些不同意见。
甚至闹到三人要前往朝堂,让皇帝与太子做出取舍,才肯罢休。
“你们两个也真是的!留侯别看平日里不关心朝政,也不接受阿父的封赏,但他骨子里依旧是贵族政治的受益者。”
“咱们这般一闹,让庶民都有机会做官,他能坐得住才怪。”
刘盈吊儿郎当,侧卧在榻,听着蒯通与李左车大吐苦水。
“留侯建议,将贵族礼仪加入教科书中。”
“此举看似微小,实则间接区分读书人与庶民的区别!”
“一旦读书人产生了自己高高在上的感觉,日后肯定会废除考试制度,因为在他们眼里,自己已经是贵族!”
蒯通冷哼一声:“留侯打得一手好算盘,之前他有些私心,通还能看在太子的面子上忍让。”
“如今教材尚未编纂完毕,这厮便已经要区分读书人与平民!”
李左车看到刘盈不为所动,继续说道:“按照留侯的意思,这所谓的礼节,对于平民而言毫无用处。”
“但只要朝廷认定了你是读书人,就可以运用礼节。我大汉礼节,何时成为了区分贵贱高低的东西?”
二人愿意效忠大汉,除了看在刘盈与韩信的面子上,还有一大部分原因,因为这个王朝是庶民的胜利。
不学无术的老流氓,最终打败了代表楚国贵族的项羽。
刘邦任用贤才,让众人看到了走入仕途的希望。
可张良所谓的察举制,当真是享用几十年的红利,然后换来数百年的弊端。
到时候官员世世代代为官,农民世世代代务农,再无阶级跨越的可能。
偏偏张良洞察人心,他的察举制说到了不少既得利益者的心坎。
好在刘盈强硬回应,这才使得察举暂且被运用,而刘盈的考试制度紧随其后。
只要五年补全,就会被推广到全国。
“太子殿下,明日上朝,就靠您力挽狂澜了!”
蒯通抱拳道:“您也知道,当初那三分天下之计,陛下恨不得将臣生死活剥……”
刘盈瞥了蒯通一眼,“你这老小子,也知道当初伤我阿父有多深?师父若是听了你的话,现在中原大地还分崩离析呢!”
蒯通嘿嘿一笑,随后干干挠头。
“太子殿下,微臣也不便出席朝堂。”
作为韩信的左膀右臂,李左车同样被大部分汉臣所厌恶。
“行了,你们负责好编纂教材,其他的事情交给我便是。”
“留侯这厮,跟咱们阶级毕竟不同。”
“哪怕李先生是李牧之孙,但毕竟到了你这一代,家门不幸早已败亡。”
“说起来,李先生依旧是布衣之身,若非被师父赏识,说不定早就隐居山林。”
刘盈随即看向蒯通,“先生你么……我总觉得还是留在齐地跳大神,更适合您!”
蒯通着急道:“太子殿下,可不能说笑!我那匈奴媳妇和儿子,还不是为了咱们长乐宫?”
刘盈摆了摆手,示意蒯通别着急。
“人家姑娘大老远跟着你,还给你生下了儿子,以后你决不可辜负!”
蒯通娶了匈奴人,也沦为了汉臣之间的笑柄,好在蒯通本就是特立独行之人,根本不在乎他人言语。
跟匈奴女子相爱相亲,这也让刘盈佩服,至少这位会跳大神的纵横家,没有做出抛妻弃子之举。
——
隔日,未央宫正殿。
刘邦干咳两声,看向台下的张良,以及身边的太子,一脸无奈之色。
“子房,你之前可是一直无心朝廷之事。”
“盈这小子监国主政之后,你们二人政见多有不和啊。”
张良古井不惊,躬身行礼之后,才侃侃而谈。
“臣以为,周能开国八百年,正是因为礼仪仁孝。”
“若无礼仪,人与禽兽有何区别?”
“尤其是通过考试选拔出来的这些读书人,更应该深谙礼仪之道。”
周围群臣颔首点头,张良继续说道:“周礼能帮助大周兴盛八百年之久,说明有其可取之处。”
“臣以为,应该制定汉礼,助我大汉千秋万代!”
此言一出,顺便拍了刘邦的马屁,皇帝脸上露出了笑容,显然已经有所动心。
“留侯,此言差矣。”
“周朝看似八百年国祚,实则周天子是什么地位?”
“春秋五霸被人锤,战国七雄无人鸟,这样憋屈的八百年,谁爱要谁要,反正我大汉不需要。”
刘盈一步踏出,直接回怼张良,笑道:“所谓礼仪,得体就好,如果太过繁琐,就成了繁文缛节!”
“周朝能够延续八百年,只不过是各大诸侯国,都没有鲸吞对方的实力罢了。”
“你看秦王嬴政奋六世之余烈,一统天下后,他会因为周礼而不称帝?”
“退一万步讲,留侯所说的礼仪只是锦上添花,唯有国富民强才是大汉兴衰之根本。”
刘盈此言一出,便见萧何率先发话。
“殿下所言甚是,唯有国富民强,才能让我大汉兴盛长久。”
萧何顺势看向张良,不知对方为何要执着如此。
“若日后太子手下的高官,连基本的贵族礼仪都不懂,又如何区别中华夷狄之分?”
张良驳斥道:“何况,太子所编纂的教材,根本没有经文点读,更像是培养刀笔小吏!”
刘邦听闻此言,忍不住皱了皱眉头。
显然有些不满,毕竟刀笔小吏不受重视,还是治世良才,更受皇帝尊重。
“留侯这句话倒是说对了,这套考试制度,的确在培养刀笔小吏。”
呼!
刘盈此言一出,朝堂之上一片惊呼。
毕竟古往今来,所谓的选材制度,都是在选拔治国安邦的贤才。
像刘盈这般,选择刀笔小吏,要费如此大的功夫,实属不常见。
“毕竟在下以为,天下的根本在于民,而真正治民之人,并非朝堂上的衮衮诸公,而是你们口中不在乎的刀笔小吏!”
sitema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