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> 大秦:父皇,我只想咸鱼一生 > 第419章 楚国历代君主14

我的书架

第419章 楚国历代君主14

『如果章节错误,点此举报』
群臣乱王楚悼王二十一年(庚子,公元前381年),楚悼王命吴起统大军救赵。吴起分析了当时的战局,如果直接赴赵,一是路途较远,楚军需要长途跋涉;二是魏军的主力都到了赵地,而自己国内空虚,不如直接攻魏,攻魏薄弱的地方,这样,既可解 赵之围,又可迅速取得战果。
这一着果然十分灵验,楚军攻势凌厉,前线的魏军只得赶紧撤回,在州西被楚军打得大败。楚军所向披靡,横扫中原,一直打到黄河边;而赵军也趁势反击,占领魏的棘蒲等地。魏军成了缩头乌龟,齐军则跑回老家了。这一仗打出了楚军的威风,不仅收复了北方原陈、蔡被三晋占去的土地,并又新拓卫一些土地。
而且,从战略意义来看,楚、赵从此修好,赵不再参与魏、韩伐楚,从此也就瓦解了三晋联盟,实际是楚在魏的后方找到了一个牵制魏的力量。这样,魏已再不是楚最可怕的劲敌了。正当楚军取得决定性的胜利,捷报不断向郢都都传来的时候,悼王可能太兴奋、太激动了,突然病逝。吴起只得从前线赶回都城,进宫料理悼王的后事。
然而,当时的旧贵族屈宜臼、阳城君等人不甘心失败,认为复仇的时机已经到了,他们纠集在一起,借到王宫对悼王进行悼念之机,丧心病狂地向吴起发起突然袭击。吴起情知自己性命难保,急中生智,临死卧伏王尸,并大喊“群臣乱王”,这些疯狂的贵族,仍未停息,继续射杀吴起。
而乱箭射中吴起,却同时也射中王尸。他们将吴起射死犹不解恨,还把吴起的尸体拿出去肢解了,可见他们对吴起的痛恨程度。[2]吴起之智悼王的丧事料理完后,楚悼王的儿子芈熊臧继位,为楚肃王。那些杀死吴起的家伙,不仅弹冠相庆,而且又都跑到肃王面前来表功,开始肃王不露声色,只是说:“吴起该杀,你们杀得“好”,要‘赏赐’,还有哪些人?”这些得令智昏的蠢货,一听说有赏,便一个个来争功。
肃王要新令尹把他们的名字都记下来,一个也不要漏掉,然后要他们回去,等待赏赐。正当这伙权贵在梦想受赏的时候,肃王下了一道命令:要新令尹把他们统统抓捕归案,依法惩处。因为按楚国的法律,凡用兵器触到国王尸体的,一律处死,并罪及三族。除旭城君一个逃走外,其余70多家都被一网打尽。
此时阳城君的封邑也被没收。而这些正是在吴起料想之中的,故《吕氏春秋·贵卒》的作者认为,这是“吴起之智”。
主要政治成就:吴起变法楚悼王善于识人,敢于用人,锐意革新。他任用吴起进行变法,使楚国出现了强盛局面。主要有以下举措。[1]开创郡制楚悼王设置宛郡,派吴起担任宛郡郡守,是楚国历史上首次出现郡的记载。
郡县制的出现,增强了楚国对边地的控制,有助于边境的攻守,也加强了中央集权的统治。打击封君战国早期,楚国经历了从春秋采邑制向战国封君制的过渡。到了楚悼王时期,楚国已经有了诸多封君。他们的封地可以世袭,位置主要集中在南阳、江汉、淮颍等楚国最富庶的地区,为楚王的统治带来了阻碍。
针对这一情况,吴起变法规定在三代后收回封君封地,并将贵族迁往地广人稀的偏远地区,沉重地打击了封君势力。在悼王、吴起去世后,“三世而收爵禄”的政策被废止,但封君的分封位置则趋向分散化,这其中就有吴起变法的影响。裁冗削禄面对楚国冗官冗禄的问题,吴起裁撤不重要的闲职职位,降低官员的俸禄,停止对疏远贵族的供给,并逐渐取消世禄制 ,把节省下来的开支用于练军强兵。
改政移风吴起制订并公布法令 ,统一楚国风俗,禁止朋党勾结和私人请托 ,纠正楚国官场损公肥私、谗害忠良的不良风气。这样,就能使楚国群臣不顾个人荣辱一心为国家效力。
奖励耕战吴起鼓励人民从事农耕和战斗,禁止游民不事生产,禁止纵横家游说,从而“厉甲兵以时争于天下”。经过吴起的改革,楚国军事实力大幅提升,有了“兵震天下”之称。军备制度吴起到楚国后,帮助楚悼王建立了楚国最早的常备军体系。
在春秋时期,列国普遍实行的是征兵制,服兵役的士兵没有军饷,战事结束就解散回家;而到了战国时期,募兵制也流行起来,作为对征兵制的补充。吴起在建立魏武卒后,又教楚悼王“裁减百官之禄秩,损不急之枝官,以奉选练之士”。
而这支经过选拔和专门训练、需要用俸禄和爵秩供养的精锐之师,就是楚国招募的常备军了。对外战争楚悼王时期,楚晋之间征战频频,有胜有负。
总体来说,楚国处于劣势,延续了楚简王以来晋强楚弱的格局。楚国在与三晋的争端中,先后丢失武阳、大梁等重镇和其他城邑。经过吴起变法,楚国国势转强,夺回了部分陈蔡之地,并在救赵伐魏中重创魏军,但未能收复大梁。

而在对百越作战方面,楚国向南征服了大片土地,包括今湖南、江西南部和广西北部。楚悼王对这些地区的征服,将先进的生产力和文化带入了这些地区,加强了中原和岭南的经济文化交流,并为楚国提供了稳定的大后方。
在外交面对三晋、尤其是魏国的威胁,楚悼王善于寻找盟友,用外交手段遏制魏国的发展。在位初期,与三晋争郑,使郑国慑服。 中期,交好齐、秦两国,请求他们援楚,避免了晋军给楚国造成更大损失。
后期,又应赵国的请求援赵伐魏,拉拢赵国,分化了三晋。 这些举措,无疑改善了楚国的国际环境,有利于楚国的发展。
关于历史上的评价。
蔡泽:慈仁任忠,惇厚旧故,其贤智与有道之士为胶漆,义不倍功臣。[3]
司马睿:昔吴起为楚悼王明法审令,捐不急之官,除废公族疏远,以附益将士,而国富兵强。
曾公亮:楚悼王急于政令,故躁。
张正明:悼王不甘坐困,沉重的打击促使他谋求富国强兵之术。
刘玉堂:①楚国封建领主制向地主制转化至悼王之世才明朗化。②楚悼王任用吴起变法,打击旧贵族领主……(悼王死)“夷宗死者七十余家”……
封建领主制下的贵族土地占有制便空前削弱了。
而后世评价楚国当时的情况,就如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的大清帝国,处处受到列强的欺侮与凌辱。
严峻的国际形势和衰弱的国内现状,虽然让楚悼王身心疲惫,焦虑不安,但天性不服输的他并没有就此沉沦。他不愿眼睁睁地看着疆域辽阔,地大物博的楚国毁在自己的手中,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尽快摆脱被动挨打的局面。
但是为了楚国重新焕发新姿,他愿意肝脑涂地。楚悼王是一个善于思考的人,他将积贫积弱的楚国与富强无比的魏国进行了认真的对比,通过长时间的分析,他找到了魏国在短时间内就强势崛起的奥秘:魏文候启用李悝,通过变法维新,不仅解放了生产力,而且调动了国民参与国家建议和开疆拓土的积极性。
悼王和吴起死,继位的肃王除掉了那么多旧贵族,这就减少了不少阻力,进一步扩大和巩固了王权,政令也就更容易畅通了;同时,缓和了国内矛盾,发展生产也有了一个更安定的环境。
但因没有像吴起那样有才干的人物。楚虽然还在稳步发展,却不再像悼王时有声有色了。楚悼王任用 吴起变法,前后不过八年左右的光景,却使楚国从一个贫弱挨打的大国,变成了一个富裕、强盛的大国。这既反映了悼王的远见卓识,善于用人和敢于用人,又反映了吴起的聪明和才干,他不愧是伟大的政治家和军事家。
司马迁在《史记·孙子吴起列传》中,是这样评说的:“楚悼王素闻起贤,至则相楚。明法审令,捐(损)不急之官,废公族疏远者,以抚养战斗之士。要在强兵,破驰说之言从横者。于是南平百越;北并陈、蔡、却三晋;西伐秦,诸侯患楚之强。”能重用吴起的楚悼王是楚国历史上一个不甘落后,敢于变革的明君,也是一个值得称颂的明君。
楚肃王(出生年月日不详-公元前370年),芈姓,熊氏,名臧,楚悼王之子,周代楚国的第三十七任君王。楚悼王二十一年(公元前381年),楚悼王刚去世,旧贵族便要射杀楚悼王生前宠信的大臣吴起,吴起无计可施时跑入楚悼王的灵堂,伏在楚悼王的尸体上大喊"群臣乱王",但贵族并没有因此而停息,继续射杀吴起,乱箭射中吴起的同时也射中了楚悼王的尸体。
楚肃王继位后便以伤害悼王的尸体之罪来收捕作乱贵族七十余家,并处以三族之刑。而这些正是在吴起料想之中的,故《吕氏春秋》的作者认为,这是"吴起之智"(吕氏春秋·贵卒》)。
楚肃王四年(公元前377年),蜀伐楚,取兹方(今湖北松滋),楚被迫筑扦关(今湖北宜昌市西),进行防御。楚肃王六年(公元前375年),魏攻楚,战于榆关(今河南中牟西南),韩国乘机而攻灭郑国,并迁都至郑(今河南新郑)。
楚肃王十年(公元前371年),魏国遣军攻占鲁阳。楚肃王十一年(公元前370年),在位十一年的楚肃王去世,其弟弟熊良夫继承王位,是为楚宣王。
楚肃王时主要大臣:令尹景舍(字子发),景监,东宅公(悼氏,楚悼王之子,以父之谥号为氏),屈宜臼
楚宣王(出生年月日不详-公元前340年),芈姓,熊氏,名良夫,楚肃王弟,战国时期楚国国君。楚肃王十一年(公元前370年),楚肃王去世。因楚肃王无子,故由楚宣王继位。
楚宣王七年(公元前363年),楚自汉中南有巴、黔中。楚宣王十二年(公元前358年),楚伐魏,决河水以攻长垣。楚宣王十六年(公元前354年),魏军攻围赵都邯郸,命景舍统率楚军援赵。遣师西侵巴地(四川重庆以东巴国东南)。

次年(公元前353年),楚使景舍伐魏。魏拔邯郸,楚取魏睢濊间地。楚宣王二十六年(公元前344年),景舍西伐蔡,厄以淮水填以巫山,克高蔡俘蔡圣侯,灭蔡。楚宣王二十七年(公元前343年),楚国发兵灭亡陈、蔡。令尹昭奚恤当权,北方诸国都怕他。宣王甚异之,大臣江乙告诉宣王,昭奚恤只是狐假虎威,靠着宣王的权势作威作福。
楚宣王二十九年(公元前341年),齐将田忌遭齐相邹忌设计,政变失败前来投奔。楚宣王三十年(公元前340年),楚宣王卒,子熊商立,是为楚威王。楚宣王统治三十年间,各国内部改革持续进行,对外"广辟土地,着税伪财"(《墨子·公孟》),兼并战争激烈,形势也更加错综复杂。在这种情况下,楚宣王对外是极其谨慎的,采取了休兵息民的政策。
楚宣王一方面坚持休兵息民,保持实力,不轻易出击;另一方面则洞察形势,抓住有利时机,也大力加入兼并战争的行列,攻城略地,开拓疆域,使楚国在战国时期出现了最强盛的局面,为楚威王和楚怀王在后来的争霸战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。
楚威王熊商(出生年月日不详―公元前329年),芈姓,熊氏,名商,楚宣王之子,战国时期楚国国君。公元前340年—公元前329年在位。
楚宣王三十年(公元前340年),楚宣王去世,熊商继位,是为楚威王。 楚威王七年(公元前333年),因不满田婴欺楚,率军伐齐,在徐州大破申缚统帅的齐军,威震一时。
[5]楚威王十一年(公元前329年),率军攻打魏国陉山,期间因秦国叛楚助魏,被魏将公孙衍击败。 同年,楚威王去世,其子熊槐即位,是为楚怀王。
战国七雄,是战国时期七个最强大的诸侯国的统称,经过春秋时期数百年的争霸战争,周天子册封的诸侯国数量大大减少。周天子名义上是天下共主,但早已名存实亡。诸侯国互相攻伐,战争不断,最终均为七雄所灭。
三家分晋后,赵国、魏国、韩国跻身强国之列,又有田氏代齐,战国七雄的格局正式形成,分别是:秦国、楚国、齐国、燕国、赵国、魏国、韩国。
楚国的始祖或谓高阳,或谓颛顼,或谓祝融,鬻熊在商衰周兴时,审时度势,率族及时投靠周文王,是楚国的最早缔造者,到熊绎时,周成王封于楚蛮,封以子男之田,姓芈姓,居丹阳,从而正式建国,开始了“筚路蓝缕”的艰苦创业。
经过几百年发展,楚国在春秋时楚成王之世开始崛起,奄有江汉,大肆兼并周边各小诸侯国,周天子赐胙,命楚国镇守中南。公元前704年,熊通僭越称王,是为楚武王。到楚庄王时,称霸中原,开创春秋时期楚国最鼎盛的时代。在和晋国不断争霸之际,两国渐渐不堪重负,楚康王时弭兵之会平分中原霸权。春秋晚期曾被吴国攻占都城,几乎覆亡,国势大衰,开始休养生息,渐渐恢复国力,直到战国时期的的到来。
楚怀王熊槐,芈姓熊氏,楚威王之子,楚顷襄王之父,战国时期楚国第37位国君,在位共30年。楚威王十一年(公元前329年),楚威王去世,熊槐继位,史称“楚怀王”。 在位期间,他曾破格任用屈原进行改革,但变法半途而废。
楚怀王六年(公元前323年),击败魏国,夺取八城;楚怀王十一年(公元前318年),担任五国联盟的纵长,合纵伐秦;楚怀王二十三年(公元前306年),灭亡越国,拓境江东。
但是,他也曾在楚怀王十七年(公元前312年)发动丹阳、蓝田之战,损兵折将、痛失汉中;又在楚怀王二十八年(公元前301年)经历垂沙之战的大败,国土沦丧。
楚怀王三十年(公元前299年),楚怀王与秦昭襄王在武关会盟,秦国将他扣押,胁迫他割让巫郡、黔中郡,被他断然拒绝。楚顷襄王三年(公元前296年),楚怀王客死于秦。
梓棺返楚,“楚人皆怜之,如悲亲戚。”为政举措:政治重视法治楚怀王是一位重视法治的君主。一方面,他关注法律的制定,曾经任用屈原草拟、发布宪令,楚国一度得以富强。
屈原《惜往日》开篇的“惜往日之曾信兮,受命诏以昭时。奉先功以照下兮,明法度之嫌疑。国富强而法立兮,属贞臣而日娭",就回顾了当时的场景。
此外,《包山楚简》记载,在楚怀王时期,楚国已经形成了严谨的法制体系,并且有了完备的成文法典来指导法律的执行。楚国在民事、刑事、行政、军事等社会生活的多个方面已经使用法律来调节与控制,并已形成了严密的司法审理流程。
另一方面,楚怀王本人也对司法环节表现出关切。《包山楚简》中的许多简文,证明下层官员可以越级将刑事告诉怀王,楚怀王会亲自过问;有的案件,甚至由他亲自审理,并做出判定。由此可见,楚怀王对国事是比较关心的。

楚怀王(熊心),也称后楚怀王,是前楚怀王(熊槐)之孙。秦二世二年(公元前208年)夏六月,被楚地反秦军首领项梁等拥立为王,仍号"楚怀王"。是名义上的楚国首领,但没有一点实权,实权仍掌握在以项梁为核心的项氏家族的手中。
秦朝灭亡后,汉元年(公元前206年)二月,项羽尊其为义帝;四月,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,分封18诸侯王,定都彭城(今江苏徐州),逼迫义帝迁都郴县(今湖南郴州)。汉二年(公元前205年)冬十月,楚怀王(熊心)被项羽杀而亡。、
楚后怀王(义帝)熊心(出生年月日不详-前205)也称后楚怀王,是前楚怀王(熊槐)之孙。公元前208-公元前205年在位。[1]公元前223年楚亡后,熊心流落民间牧羊。
秦二世元年(公元前209年)秋七月,陈胜、吴广于蕲县大泽乡(今安徽宿县)起事反秦,夺取陈县后,遂立国号“楚”,陈胜自称楚王。天下英雄响应,九月,楚人刘邦沛县(今江苏沛县)起兵,自立沛公。
同月,楚国名将项燕之后项梁、项羽叔侄起兵于会稽(今苏州),项梁自号武信君。秦二世二年(公元前208年)腊月,陈胜被秦将章邯击败,下落不明。
同年夏六月,项梁获悉陈胜确已遇害的消息,遂召集刘邦等各路将领至薛县(今山东滕县)商议反秦大计。谋士范增献策说:“陈胜败固当(理所当然)。
夫秦灭六国,楚最无罪。 自怀王(熊槐)入秦不反,楚人怜之至今,故(所以)楚南公曰‘楚虽三户,亡秦必楚也’。今陈胜首事,不立楚后(楚王后代)而自立,其势不长(不能长久)。今君(项氏叔侄)起江东,楚蜂起(蜂拥而起)之将皆争附君者,以君世世楚将,为能不复立楚之后也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”。
项梁采纳范增的建议,访楚王后裔怀王之孙熊心立为楚怀王,定都于盱台(今江苏盱眙)。熊心与其祖父谥号相同,以期承袭其威望,“从民所望也”。

sitemap